12日,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近日,哈医大二院冷晓萍教授团队联合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医学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超声成像技术,探索了微纳米机器人集群在精准清除血栓过程中的动态变化,6分钟内可清除4毫米静脉血栓,为血栓性疾病的高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据悉,传统溶栓治疗受血流层流屏障限制,溶栓药物难以渗透至血栓核心。受游动细菌涡旋运动的启发,哈医大二院冷晓萍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仿生动态集群策略,利用纳米机器人系统主动打破层流屏障,提升溶栓药物的递送效率。该纳米机器人基于戊聚糖材料构建,呈烧瓶状,能够自主运动并形成类涡旋动态集群。其流体力学效应可有效突破血栓周边的层流屏障,实现精准溶栓药物传送。
研究团队采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技术,在大鼠下腔静脉狭窄血栓模型中成功监测到溶栓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纳米机器人集群可显著改变血栓周围的层流模式,形成涡流,大幅提高药物与血栓的接触效率,实现高效溶栓。在体外狭窄血管模型中,该策略可在6分钟内清除4毫米静脉血栓,并展现出清除陈旧性致密血栓的优势,显著提升溶栓效率。
本研究突破了传统被动给药模式,创新性提出“动态集群-流体调控-精准释药”三位一体的药物递送机制,为血栓性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方案。该成果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贺强教授团队在纳米机器人设计与制备方面的技术突破,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冷晓萍教授团队在超声医学评估及临床转化领域的深厚积累,充分体现了医工交叉研究的优势。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推动血栓治疗从被动给药向主动靶向用药的诊疗新转变,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医工合作,助力临床转化,为血栓性疾病治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
田为 方若冰 哈尔滨日报记者 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