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肥胖,人们常联想到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但鲜为人知的是,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多种癌症的明确风险因素。研究表明,超重人群的患癌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20%-50%,这一关联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肥胖如何“催化”癌症,胖友如何“防患于未然”?哈医大肿瘤医院营养科专家分享预防策略。
肥胖如何为癌症“铺路”?五大关键机制
专家介绍,肥胖提高患癌风险的机制之一是慢性炎症,身体里的“无声战火”。脂肪组织并非惰性“能量仓库”,它会持续分泌TNF-α、IL-6等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如同体内持续燃烧的“小火苗”,长期刺激正常细胞,导致DNA损伤并创造适合肿瘤生长的微环境。
二是激素失衡,危险的生长信号。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对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而言,这如同给癌细胞按下“加速键”。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过量分泌,直接刺激肿瘤细胞增殖。
三是胰岛素抵抗,甜蜜的陷阱。当身体对胰岛素反应迟钝时,胰腺会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衡。这种高胰岛素血症会激活促癌信号通路,尤其促进消化道肿瘤(如结直肠癌、胰腺癌)的发展。
四是脂肪因子“叛变”,瘦素与脂联素的博弈。肥胖者常表现为瘦素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增殖)和脂联素水平下降(抑制肿瘤作用减弱)。这种失衡如同解除癌细胞的“刹车系统”,让异常细胞逃脱凋亡监管。
五是氧化应激,DNA的隐形杀手。脂肪组织代谢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就像高速飞行的“子弹”,持续攻击DNA。当修复机制无法及时纠正损伤时,基因突变积累最终会导致细胞癌变。
最需警惕的7类“肥胖相关肿瘤”
专家表示,有七类肿瘤与肥胖相关。包括乳腺癌(绝经后女性),脂肪组织成为雌激素的“生产车间”,使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风险倍增。
结直肠癌,胰岛素抵抗与慢性炎症共同作用,易促使肠道息肉恶变。
子宫内膜癌,长期暴露于高雌激素环境,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
肾细胞癌,肥胖引发的代谢紊乱直接损伤肾小管细胞。
胰腺癌,内脏脂肪释放的炎症因子,与胰腺导管细胞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
肝癌,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死亡三部曲”中,肥胖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食管癌,胃酸反流,长期灼伤食管黏膜可引发癌变。
科学防癌四步法
如何避免肥胖提高肿瘤风险?专家建议,首先学会智慧减重,每周0.5-1公斤的黄金速度。通过饮食日记APP记录摄入,分析营养成分,定期监测体重数据,在医生或专业营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减重。注意,快速减肥会扰乱代谢,得不偿失。
进行抗炎饮食,给细胞“灭火”。多吃深色蔬菜(西蓝花、紫甘蓝)、浆果类(蓝莓、树莓)、Omega-3脂肪酸(三文鱼、亚麻籽)。少吃加工红肉、精制糖、反式脂肪(油炸食品、糕点)
专家还开出了运动处方,来激活“抑癌基因”。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可降低胰岛素水平20%-30%。特别推荐阻抗训练,肌肉量的增加能持续提升基础代谢率。
做到精准筛查,把握黄金时间窗。肥胖人群应比常规建议提前5年进行专项筛查。乳腺,40岁起年度钼靶+超声;结直肠,45岁起肠镜(每2-5年);肝脏,每年肝脏弹性超声+肿瘤标记物检测。
专家表示,肥胖与癌症的关联不是宿命,而是可干预的风险。即使体重仅减少5%(如90公斤减至85.5公斤),也能显著改善代谢指标。每个减掉的脂肪细胞,都在降低体内的“致癌温度”。
小贴士:BMI不是唯一标准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更能反映内脏脂肪危害。建议每月测量腰围变化,及时调整健康计划。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