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咀嚼肌痉挛是一种罕见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表现为咀嚼肌不自主抽搐、疼痛及张口困难。传统治疗多以药物或肉毒素注射为主,但存在疗效短暂、副作用明显等局限。近期,哈医大四院神经外科团队通过微血管减压术(MVD)成功治愈一例顽固性咀嚼肌痉挛患者,术后患者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一年前,65岁的卢女士(化名)察觉到右脸出现了异常状况,开始不受控制地“舞动”。起初,症状较为轻微,仅仅是在咀嚼时嘴角微微抽动,卢女士并未对这一现象太过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逐渐加重,演变成了持续性痉挛,整日发作且毫无间歇,这给卢女士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卢女士回忆起那段日子,仍心有余悸地说道:“特别是每次出门,只要着凉,症状就会加重。”在经历了多家医院的辗转求治却均未取得理想效果后,卢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哈医大四院神经外科三病房。
王雪峰教授团队接诊后,对卢女士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她右侧咬肌异常肥大,下颌关节也因长期痉挛出现了变形。
经过细致的问诊和一系列检查,王雪峰终于找到了引发病症的“幕后黑手”,一根小小的血管,正紧紧压迫着卢女士的三叉神经,导致神经“短路”,进而引发了咀嚼肌痉挛。从三叉神经薄层成像中可以清晰看到,右侧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
王雪峰解释,这是典型的血管压迫性咀嚼肌痉挛,较为罕见。目前,针对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口服药物、肉毒毒素疗法、手术、肌肉传入阻断等。结合病情,微血管减压手术较为适合卢女士。经过与家属商议,卢女士选择了手术治疗。术中,通过不到5厘米的小口,王雪峰找到了三叉神经和那根“捣乱”的血管,应用微型器械,轻轻拨开血管,并用一片特制的医用垫片将血管与神经隔开,切断三叉神经运动根。耗时两个小时左右,手术顺利结束,卢女士被送往重症监护室观察。术后第二天,卢女士缓缓睁开双眼,习惯性地想要摸摸脸颊,却惊喜地发现那熟悉的抽搐症状消失了。她试着咀嚼了几下,又对着镜子露出笑容,面部没有任何抖动。那一刻,卢女士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真的好了!我再也不用躲着人笑了。”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卢女士恢复得很快。一周后,她便办理了出院手续。王雪峰表示,咀嚼肌痉挛看似是小病,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多患者由于对这种病症缺乏了解而拖延治疗,甚至因此患上抑郁症。他特别提醒,如果面部抽搐持续数月且没有明显诱因,一定要尽早就医,排查是否是神经血管压迫导致的。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编辑 张鑫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