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看似平常的胃镜检查,却为52岁的张先生敲响了健康的警钟——胃部悄然生长的直径1CM癌前病变被精准捕获。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消化内科团队通过精查内镜技术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帮助张先生成功摆脱了癌症威胁,这一病例再次印证了“早筛早治”在消化道肿瘤防治中的关键作用。当医学技术以毫米级精度守护健康,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为无数人敲响了防患于未然的生命警钟。

病例回顾:从不适到治愈
张先生因“间断上腹不适3个月”就诊。据了解,他长期应酬频繁,作息不规律,喜食烧烤、腌制食品,且反复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经门诊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体下部小弯侧见一处直径约1.0cm黏膜轻度隆起,色泽发红(图1)。进一步精查内镜(BLI+放大)观察病变边界清楚,局部腺管呈不规则排列,微血管增粗、扭曲,符合早期胃癌内镜特征(图2.图3),超声内镜评估显示,病变局限于黏膜层。随后,群力消化内科吴锋副教授团队为其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图4),切缘阴性,实现治愈性切除。
诊疗突破:技术助力精准治疗
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消化内科吴锋医生介绍:“许多患者因忽视早期筛查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但值得庆幸的是,早期胃癌通过精查内镜技术发现后,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5%。”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胃癌防治的严峻性,也为公众敲响了早筛早治的警钟。
目前,通过精查内镜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利器”,通过联动成像技术和蓝光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的边界、表面腺体微结构变化和微血管形态异常,可以实现对病变的"靶向治疗"。当早癌被锁定,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展现了微创治疗的技术优势,与传统开腹手术不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通过自然腔道操作,既能完整切除病灶,又能最大限度保留胃部功能。
健康提醒:这些症状不可轻视
反复胃部隐痛、不明原因贫血、持续吞咽困难——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信号。吴锋医生特别提醒,40岁以上人群若长期出现上述症状,需高度警惕并及时筛查。对于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接受精查内镜检查;普通人群则应在40岁后每三年进行一次系统筛查。“忽视症状就是纵容疾病。”他强调,“早一步发现,多一分生机。”
吴迪 哈尔滨日报记者 董彤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