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的黑龙江省,气温上升与多雨交织,空气湿度居高不下,这样的气候条件为细菌、病毒的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同时,暑期来临,学生放假,旅游出行、亲友聚会等活动大幅增加,人员流动频繁,进一步提升了疾病传播的风险。为保障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七月健康信息提示,提醒大家重点关注以下疾病,并做好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要关注感染性腹泻
七月温度、湿度高,食物易变质,是感染性腹泻高发期。它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症状包括腹泻(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如稀水样便、黏液样便、脓血便等),可伴有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污染食物或饮用被污染水是主要感染方式,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揉搓双手时间不少于20秒。注重食品和饮水卫生,食物要充分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鲜等;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如凉拌菜、生鱼片等;饮用水选择烧开的白开水,避免饮用生水。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15~30分钟的方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清理垃圾,减少细菌滋生。
要关注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患儿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4-7月为春夏季感染高峰,七月仍处于高发时段。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适龄儿童及时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风险。注意儿童个人卫生,教导儿童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好习惯。儿童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应定期清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儿童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托幼机构要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工作,发现患儿及时隔离治疗,定期对教室、宿舍、玩具等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
关注炭疽
黑龙江省已进入汛期,需注意炭疽发生风险。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马、羊等以草为食的动物中,人通常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被感染。人类感染炭疽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经皮肤接触感染,芽孢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体内;经口感染,因摄入污染食物而感染,与饮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吸入性感染,吸入污染有炭疽芽孢的尘埃和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一般直接吸入感染较少见,最常在皮毛加工厂工人中发生。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从事养殖和屠宰牛羊等牲畜及贩卖相关制品的人群,从事皮毛加工处理职业的人群等职业人群为高风险人群,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戴工作服、手套等,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动物及其制品。避免食用来源不明或未熟透的肉类,尤其是病死牲畜的肉。如发现牲畜有疑似炭疽症状,应立即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不可私自处理或食用。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如有皮肤破损,应及时处理并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关注布鲁氏菌病(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羊、牛、猪等家畜。七月黑龙江省进入汛期,气候湿热,牲畜易受布鲁氏菌感染,人类接触感染风险增加。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食用被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病程迁延,易复发,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
预防措施包括从事家畜养殖、屠宰、加工、贩运以及兽医等职业人群,在工作中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工作服、帽、口罩、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清洗消毒,工作服等要单独清洗并消毒。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未经彻底煮熟的家畜肉和未经消毒的奶及奶制品。购买牛羊肉等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来源安全。饲养家畜要做到圈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发现病畜要及时隔离,并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报告,不可私自处理。若出现持续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等疑似布病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关注肠道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等)
七月雨水增多,若遭遇洪涝灾害,各种饮用水源和食物易受到污染,易发生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患者会出现剧烈腹泻、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预防措施为注意饮水安全,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在洪涝灾害期间,被水淹的水井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氯消毒,浸泡12~24小时后,抽出井水,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方可投入正常使用。注重食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畜禽和鱼虾,不吃来路不明的食品;食物要煮熟煮透,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储存食物要选择清洁卫生环境,远离虫害出没之地,其他接触食品的台面、货柜等也要保持清洁和消毒,烹饪用具和餐具采用煮沸等方式消毒后使用;处理食材时保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冰箱内存放食品时要生熟分开,使用包装袋、器皿来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在冰箱中要分层存放;注意包装食品保质期,不食用过期食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对疑似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及时隔离治疗,确保粪便、呕吐物的无害化处理。
暑期出行及防溺水安全提示
七月正值暑期,出行和旅游活动增多,同时天气炎热,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出行过程中,人员在密闭空间内长时间聚集,增加了传染病传播风险,且在户外可能接触到各种病原体。溺水是造成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建议出行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防控政策和疾病流行情况,做好相应防护准备,如携带口罩、消毒湿巾等防护用品。在人员密集场所、密闭空间内科学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减少触摸公共物品。
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住宿场所和餐饮场所,确保饮食和住宿安全。
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安全教育,不前往危险水域游泳,如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游泳时要有成人陪同,选择有安全保障的游泳场所,如配备救生员的正规游泳馆。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做到“四知道”:知道孩子去向、知道孩子活动内容、知道孩子和谁在一起、知道孩子何时回家,防止孩子私自外出游泳发生溺水事故。
学习基本的溺水急救知识,如发现有人溺水,应立即呼救,寻求成年人帮助,不可盲目下水营救。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