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节日市场繁荣有序,实现旅游总收入42.3亿元,相当于全省的48.4%。
“五一”假期文旅市场迎来客流接待高峰。按照常规假日旅游口径监测,经大数据统计,全市出行人数462.1万人次,相当于全省的40%。其中,省内出行游客397.2万人次,占比86%;接待省外游客64.9万人次,占比14%。重点景区“一票难求”出现排长队等候入园现象。其中,太阳岛风景区13万人次,融创乐园8.6万人次,极地公园6.5万人次,波塞冬海底世界5.1万人次,索菲亚教堂2.4万人次,东北虎林园1.9万人次。全市博物场馆17.7万人次,市图书馆0.5万人次。哈尔滨机场起降航班2086架次,旅客吞吐量28.4万人次,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6.5%和3.5%,其中,5月2日运送旅客6万余人次,创造单日峰值。铁路发送旅客86.2万人次,到达旅客86.1万人次。
今年“五一”文旅市场主要有以下特点。
1.旅游市场客流如潮。充分做好旅游产品供给侧文章,“风筝之舞”“登山之旅”等四个篇章,“时尚休闲游”“亲子研学游”等四大板块,二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凤凰山等景区门票打折优惠,满足了假日需求侧市场。作为重点监测旅游景区,中央大街、太阳岛、极地公园等十大网红打卡地火爆出圈,共计接待游客37.7万人次。博物馆群一天参观客超过1万人次,创馆群历史单日最大客流量,五天接待量4万人次,晋身为新“网红”,实现了“五一新期待,惠游新生活”的节日主题。
2.文旅融合精彩纷呈。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国潮成为旅游新风尚,“旅游+演艺”“旅游+休闲”“旅游+体育”“旅游+刷文博馆”受到市场青睐,形成“文旅+生活方式”旅游套餐。举办赵聪琵琶专场音乐会等线下演出共18台22场,线上演出共4台4场;“一书·一城”阅读节成为人们知性过节新方式;首届举办哈尔滨国际风筝节和黑龙江省(松峰山)自驾登山节,激发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热情;七三一陈列馆人流如织,接待4.9万人次;亚布力熊猫馆单日入馆游客破2万人次。文旅好戏连台,节日氛围热烈。
3.消费市场购销两旺。释放节庆虹吸效应,拉动内需,商场、超市、餐馆、夜市物品丰富、货源充足、消费火爆。市商务局落实“2023消费提振年”,以“五五焕新节·棉纺消费季”为主题,组织各区、县(市)商务部门和百货家电企业,开展惠民促消费活动。道里区发放1030万元消费券;道外区引入现代商业、网红餐饮,形成“波浪式”消费热潮;南岗区以“师大夜市”品牌为引领,政企携手打造“夜购南岗、夜食南岗、夜游南岗、夜娱南岗”夜间集市新业态,哈西万达5月1日客流突破16万人次。
4.齐抓共管市场安全。发挥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势,拉网式执法监管,确保市场安全。市文广旅游局出动执法人员521人次,检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92家次,娱乐场所39家次,旅行社旅游景区93家次;市公安局出警5700余名,警车1100余台,各类勤务岗位460余处;市交通运输局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执法车辆200余台次;市商务局联合市饭店烹饪协会、市工商联餐饮商会,共同倡导全市餐饮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注意燃气安全;市市场监管局出动执法人员823人次,车辆352台次,检查周边涉旅餐饮食品住宿商场超市1054家次。全市假日市场欢乐祥和。
“五一”成功开启夏游模式,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下一步我市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完善优化市场供给。
1.强化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县区一体化、成员单位联动、经营主体自律的管理格局,夯实“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全面系统高效对旅游进行综合监管。
2.以游客为中心。创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全域旅游新热点、新高地、新名片。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精细化、人性化服务保障,搅热夏季旅游市场,打响叫亮“迷人的哈尔滨之夏”避暑季品牌。
3.秉承“出行即服务”理念。纳入全市整体计划,改造景区(点)周边基础设施,改善公共交通环境,提升全域交通快速便捷性,扩大景区停车场面积,加强智能化停车管理,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