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松花江上·百年印记】四季松江水,百年鱼米乡!方正打造飘香生态产业矩阵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1-06-03

" 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进梦乡 …… 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游子们说,听韩磊唱的这首歌总能勾起乡愁,他们更惦记家乡味道。

自古,四季松江水孕育了无数鱼米之乡," 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 更在口口相传中飘香。不过,在松花江南岸的方正县,富硒稻米、方正银鲫、得莫利炖活鱼,是实打实的 " 百年鱼米乡 " 品牌。

近年来,方正县委、县政府秉承 " 以水兴城 " 理念,以松花江为主线,建设沿江景观带,打造沿江生态旅游观光带。开发周围湖泊、泡泽,建设滨江湿地公园,打造百里江堤、千亩荷塘、万顷湿地,逐步形成生态产业矩阵,让 " 绿水青山 " 释放 " 金山银山 " 效能。

5 月 31 日,记者随 " 松花江上 · 百年印记 " 主题宣传报道活动采访团走进方正县。

" 得莫利 " 小渔村闯出大品牌

得莫利炖活鱼堪称 " 龙菜 " 中的一道大菜,这道菜就诞生于方正县得莫利镇得莫利村。

" 得莫利 " 一词是满语 " 码头 " 的音译,至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得莫利村北靠松花江,曾经,这里的村民皆靠捕鱼耕作为生。

方正县委宣传部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赵文魁为代表的村民开粥铺招待路上歇脚人,把江里打来的活鲤鱼加上当地特有的水豆腐、宽粉条、白菜一起炖制,味道鲜美。后来,其女赵秀华又将得莫利炖鱼的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良,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得莫利炖活鱼。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堪称一绝。

从 1985 年开始,得莫利炖活鱼走向鼎盛,住在得莫利村主街两旁的农户陆续开起了以炖活鱼为主要特色的饭店,得莫利村由原来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落后小村庄,一跃成为以炖活鱼为主导,商业活跃、多种经营大发展的富裕村,年人均收入超过 2000 元。

得莫利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和回忆,当时,哈同公路从村里通过,过往旅客都要吃一盆得莫利炖活鱼,村里生意最火的时候有 48 家鱼馆,村民们不是开饭店,就是在饭店里打工,或者是供货的渔民。后来,哈同高速公路建成,车不从村里过了,村里客源渐少,一些有实力的饭店搬进了服务区。但仍常有老顾客,寻找老味道,绕路进村吃鱼。

方正县抓住这个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机会,深度挖掘 " 原字号 ",通过激活 " 特色基因 " 重塑品牌价值,制定了《得莫利镇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得莫利镇成功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借势产业发展东风,百年 " 得莫利 " 踏上一条特色振兴之路。

方正银鲫 " 游 " 进生态稻田

双凤水库是松花江支流黄泥河上的一座水库,这里孕育出独特鱼种——方正银鲫,它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淡水鱼类特殊品种,被誉为 " 中国淡水鱼类的独生子 "。

在 1975 年全国鱼类普查中,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发现,经全国鱼类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方正银鲫被确定为银鲫原种。

方正银鲫拥有比普通鲫鱼更深的银白色,成年鱼可重达 5 公斤,且抗病力强、出肉率高,是一种适合全国各地养殖的优良鲫鱼品种,现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大面积推广。

在方正银鲫原种场,场长李广春从繁育池中捞起一条方正银鲫鱼苗,指点着介绍:" ‘方正银鲫’身上有一条线,沿着这条线,从头到尾一共是 32 片鳞片,这是与生俱来的防伪标志。"

方正银鲫原种场占地 400 亩,共有 26 个池塘,年产 1 亿尾鱼苗。李广春说,这点产量供不上全国的市场,下一步,场区将进行扩建改造,增强室内越冬繁育能力,提升种苗繁育能力。

近年来,随着有机生态稻田的兴起,方正银鲫 " 游 " 进了稻田,形成特色的 " 鱼稻共生 " 种养模式:一块稻田,两份收益,极大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 方正富硒米 " 叫响全国

方正县三面环山,北临松花江。好山好水,出产好鱼好米。深山阔谷中的山泉水,汇聚成 21 条大小河流,水量充沛,水质优良,蕴含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有益微生物,为富硒稻米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灌溉。

方正县共有水田 100 万亩,年水稻总产量在 10 亿斤以上,总产值超过 18 亿元。近年来,以打造 " 中国富硒大米之乡 " 为目标,深入实施 " 生态、绿色 " 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以富硒米种植为依托、富硒稻米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的生态富硒产业发展 " 方正模式 ",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方正县富硒稻米生产基本实现品种优质化、浸种催芽智能化、育苗设施化、作业机械化、施肥科学化、灌溉程序化、生产标准化。

方正富硒大米先后被评为 " 国际食品质量之星 "" 质量信得过食品 ",并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方正大米 " 原产地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国家工商总局授予 " 方正大米 " 中国驰名商标。如今 " 方正大米 " 已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 强,品牌估价超过 100 亿元。

这一连串荣誉背后,是多年来方正县委、县政府对于生态发展的执着与坚守。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正县紧紧抓住发展契机,借助中国富硒农业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创建百万亩富硒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逐步将 " 龙江大粮仓 " 打造成美味、健康、安全、时尚的 " 中国大厨房 "。

" 寒地鱼米之乡 " 产业矩阵渐成

一脉松江水,两岸鱼米香。方正县背靠张广才山岭,直面松花江。散落江中的无数大小滩岛,与南岸遥相呼应,成为渔船栖息停泊之地,亦农亦渔,鱼米飘香。

在诸多滩岛中,鳇鱼滩景色最美。眼下正是松花江禁渔期,滩上十分静谧,不见渔船,只有几头黄牛伴随着虫啾鸟鸣,悠闲地埋头啃青草。

有村民告诉记者,每到汛期,这里就会成为淹没区,开春至汛期,是一年的最美时节,经常有游客来此休闲。

得莫利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和说,这块滩地在得莫利镇境内,占地 2000 多亩,其未来发展已纳入特色小镇总体规划。

听说家乡要发展文旅产业,得莫利的乡亲们摩拳擦掌。经营石矿 24 年的村民杨锋打算把自己关停的石矿 " 盘活 ",不过这次可不是挖石头,而是栽花种树建景区。

得莫利村后山出产玄武岩,矿场废弃后,山泉水自动汇聚到废弃矿坑。在矿物质作用下,数百平方米的水面散发着高原湖泊才有的湛蓝。" 以前一心光顾着生产,从没有注意到这番美景。"66 岁的杨锋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唯一愿望就是将这里建成一座生态游景区,算为家乡建设出把力,为此他还制作了效果图:五花山色掩映着翡翠般的湖面,身旁就是蜿蜒东去的松花江。

在得莫利村后山,还有一条雪道依山而建,直通松花江。每到冬季,这里就会成为乡村游赏冰乐雪的打卡地。

春有鱼、夏有花、秋有米、冬有雪。凭借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方正县以特色文旅小镇为核心,构架起产业矩阵,将一二三产贯通。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导,培育经济增长极。整合方正富硒大米、方正银鲫、得莫利香水梨等本地产品;扩大格瓦斯、矿泉水、得莫利酒等产业规模,发展集团式运营,强化 " 特字号 " 品质;建设全国 " 得莫利 " 品牌旗舰店,让香飘百年的 " 鱼滋米味 " 传得更远,叫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