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大唐雅韵钟鸣鼓乐》音乐会西安外事鼓乐团巡回演出哈尔滨站即将亮相哈尔滨大剧院,当非遗不再是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古物,而是活生生、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表演呈现在眼前,这场演出将让我们看到中国千年古老鼓乐的另一面。
2021年年初,西安外事鼓乐团登陆央视《非常传奇》栏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安鼓乐”的“推介人”,将充满盛唐气韵的西安鼓乐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节目中,乐团对曲目进行了精心编排,从专业化角度做了细致处理。比如在《王者战歌》中加入了古琴、双云锣、管子等传统乐器,还邀请中国流行乐女歌手张紫宁共同完成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主题推广曲《清平乐》的重新编排,效果惊艳。
2023年,西安外事鼓乐团参演《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该节目聚焦非遗的创新应用,透过非遗的传承创新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面貌,《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以西安鼓乐、秦腔、皮影戏等六项非遗技艺为主线,让观众感受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魄。2024年,中秋佳节之际,西安外事鼓乐团精彩亮相央视《2024中秋诗会》,为观众带来了鼓乐表演《西安人的歌》,该节目由乐团和西安的音乐唱作人程渤智创编。
西安鼓乐,这一源自唐代燕乐并融入宫廷音乐精髓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依然保持着其完整的曲目、谱式、严谨的结构,以及独特的乐器与演奏形式。演出时,编钟、编磬、古琴、瑟、埙、箜篌、轧筝等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钢琴、长管等相互交融,共同演绎出旋律古雅、悠扬动听的曲目。
快来看看这些曾在教科书里出现的乐器都长什么样?
管子与乐团乐师
管子,即筚篥,还有古称芦管、觱篥、笳管,文献中也写成“悲栗”,竹制簧管乐器。起源于西域龟兹地区,隋唐时期成为燕乐、鼓吹、教坊中常见的一种乐器。在西安鼓乐中为主奏乐器,分为高音管与低音管两种,多为8孔,材质为竹、木两类。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演奏技巧较复杂,在乐队中与笙、笛配合演奏,有时也以独奏形式出现。
双云锣与乐团乐师
云锣,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云锣音色清澈、圆润、悦耳、余音持久,但音量不大。在西安鼓乐中,云锣作为旋律乐器,主要在坐乐中与笙、笛配合使用。
套鼓与乐团乐师(鼓从左至右分别为:战鼓,乐鼓,豆鼓,座鼓)
座鼓,为西安鼓乐坐乐表演鼓类主奏乐器,带有鼓架,放置于桌台上演奏。座鼓演奏贯穿坐乐套曲始终,主要用于控制旋律发展的节奏与情绪,协调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之间的平衡。豆鼓,又称独鼓,为西安鼓乐坐乐表演鼓类协奏乐器,放置于桌台上演奏,主要与乐鼓配合使用。战鼓,双面蒙以牛皮为面,皮边用单排鼓钉固定,鼓框两侧设有两个鼓环。战鼓规格不一,大小有别,鼓面直径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
海口子与乐团乐师
海口子,与引锣为同一乐器,海口子手持演奏,在行乐中使用。音色清亮富有穿透力,多用于乐队开场部分。轧筝与乐团乐师
轧筝,中国弓弦乐器的先驱——筑的后代,属筑族乐器。轧筝是流行于河北、河南、福建、广西、吉林、延边地区的传统乐器。轧筝的历史悠久,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自唐代出现其专称之后,广泛应用于宫廷、民间。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其形制和演奏形态以及称谓都有变化。
箜篌与乐团乐师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名曰“坎侯”“空侯”,有卧、竖两种形制,有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类型。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如今,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深受人民的喜爱。
“天子长安”编钟
在周礼中,不同等级贵族在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钟的数量是有严格规定的,如“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乐团所用的“天子长安”编钟按照周朝礼乐制度中“天子宫悬”的规范铸造而成,规格居礼乐制度排序最高等级。
编钟演奏
编磬
磬,我国古老的打击乐器,礼乐乐器,以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磬起源时间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人们在磨制石具的实践中,注意到不同石块受打击时会发出不同声音,因而受到启发,开始磨石为磬。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将音调高低不同的磬悬挂在木架上,十六面一组,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编磬演奏
奏柷
柷(zhù),又名“椌”(qiāng),以木棒击奏,属于“八音”中的“木”,是我国古代打击乐器,相传是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柷形如木斗,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其内壁发声。柷在雅乐中是作为起乐的“信号”,处于指挥地位的,击响时表示乐曲开始。演奏时,乐队指挥器——麾举起,击柷乐生用双手掌握“止”柄,以“止”之下端撞击柷内三面圆鼓处,各击一响,接着有镈钟一响,然后众乐遂起。
奏敔
敔(yǔ),又写作“圉”。以木料制成,也是属于“八音”中的“木”。其状如虎,在虎的脊背上,有二十七个纵列木片,即所谓“龃龉”(或称“鉏铻”)。龃龉安置在虎背的槽内。敔在晋唐之际被废止。自宋代再兴古制,仁宗时期恢复了敔、柷二器的堂上之位,直到清末、民国,孔庙祭祀的乐队编制中,敔也沿袭宋代乐制。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秋莹 图片由哈尔滨大剧院提供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