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拂过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的操场,85个班参赛的校园女足联赛正在绿茵场上展开角逐。自2014年启动校园足球特色项目以来,这所小学历经11年探索,开创了“班班组建女足队”的特色发展模式,170支男、女足球队构筑起该校独特的校园足球文化,如此规模在全国都实属罕见。
四年级女足决赛,15班队员以娴熟配合实现“三连冠”,隔壁场地五年级1/4决赛也上演了17班与16班纠缠5年的宿命对决。这种场景已成为该校常态——每年二至五年级都会开展贯穿全年的校园联赛,一年级比赛则持续一个学期。比赛采用世界杯赛制,每班设计队旗和加油标语,家长和老师参与战术指导,形成“全员参与、家校联动”的体系。
该校负责足球的体育教师张宇峰介绍,学校2014年开始在校内推广足球项目:“联赛最开始是在水泥地面球场举办的,很多家长都担心踢球会影响孩子学习,改变孩子体态。”张宇峰回忆,校方通过邀请家长观赛扭转观念。当目睹孩子带伤拼搏、永不言弃的表现,家长们从质疑者转为支持者,更自发担当教练和啦啦队。如今每场比赛场边都会簇拥着前来加油的家长,专业足球用品商店也在学校周边悄然兴起。
近年来,虹桥二小女足发展呈现了良好态势——2017年和2019年,该校先后获评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黑龙江省体育(足球)传统项目学校;2023年获哈尔滨五人制足球赛季军,2024和2025年连续两届夺得南岗区冠军;累计培养多名职业俱乐部青训队员。张宇峰坦言,女足水平的提高也成了“幸福的烦恼”:“选拔队员时经常难以取舍,因为优秀苗子的太多了。”
足球带来的改变远超越赛场。在2年级八强赛上,3班学习委员邹诗萱以舞蹈动作完成关键防守,她的妈妈王晓琳笑言“发现了女儿隐藏的坚韧”;自闭症学生小琦(化名)通过足球打开心扉,逐步融入校园生活;4年16班队长赵燃娇虽饮恨决赛,却立下“明年再战”的誓言。该校副校长林頔表示,各班的凝聚力因足球联赛的开展显著提升,学生在团队协作、抗压能力方面都进步明显。
“‘五育并举’不是口号,足球给了孩子们立体成长的空间。”校长刘丹介绍,学校每周设置足球社团课,与襄龙俱乐部开展专业合作,开发足球校本课程。作为校长她希望在学校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更多孩子能在校园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正如球场边飘扬的横幅所书——“日落归山海,足球归少年”,这片绿茵场正孕育着无限可能。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堃雷
编辑:赵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