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级文物
大衫长120厘米,宽50厘米,灰色毛哔叽料。
褥子长157厘米,宽80厘米,棉麻纤维质地,重1.5千克。
这两件遗物是杨靖宇1931—1933年在哈尔滨进行抗日活动时穿的大衫、用过的褥子。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旧衣物讲述着那段艰苦而光荣的斗争往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来到哈尔滨,先后担任东北抗日救国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等职。
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期间,因为没有公开职业,杨靖宇每月只能领到九块“哈大洋”作为生活费,根本不够用,有时还接济不上。在艰苦生活面前,杨靖宇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向组织提过一次生活上的要求。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生活极其简朴,节衣缩食,从不乱花一分钱,却经常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工作上或者帮助其他生活更困难的同志。
杨靖宇经常穿着这件灰色大衫,投入到反满抗日斗争中去。哈尔滨的冬天十分寒冷,为了节省开销,杨靖宇的屋子里经常只烧很少一点火取暖,仅靠这条单薄的褥子,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夜晚。
1932年11月,杨靖宇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去南满巡视指导工作。由于路费不够,杨靖宇把他的这件大衫和褥子送到当铺,当了点钱补贴费用。1933年5月中旬,杨靖宇假扮生意人,回到哈尔滨向省委汇报工作,并学习领会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一·二六指示信》。到哈后被安排住在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姜椿芳家里。杨靖宇从当铺里赎出来这件大衫和褥子继续使用。6月初,杨靖宇要返回南满,继续领导南满地区的武装抗日斗争。同样由于经费的问题,临行前,杨靖宇再次把他从当铺赎出并穿用了近一个月的大衫和褥子送进了当铺。他将当票交给姜椿芳的母亲代为保存,预备再回哈尔滨时赎出来继续使用。但是,此后杨靖宇在南满率领抗日武装于枪林弹雨中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抗战,直至1940年牺牲,再没回过哈尔滨。当票赎期快满时,姜母把大衫和褥子赎了出来。1936年,姜母随姜椿芳离开哈尔滨去了上海,她一直保存着这两件衣物,希望有一天能够还给杨靖宇。
后来,这两件烈士的遗物被转交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作为教育后人的历史见证。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静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