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参加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演出之际,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刚接受哈尔滨日报记者采访,深情回顾了他与哈尔滨跨越四十余载的情缘,对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发出了由衷赞叹。
“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王刚谈及重访哈尔滨的感受时难掩激动,“我的最大感受是:天哪,变化太大了,我快不认识它了,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他清晰记得上一次有深刻印象的哈尔滨之行是在1984年,“是41年前了,你想变化得多大啊!”

王刚说,尽管近年也曾多次造访哈尔滨,但多是行色匆匆。此次为哈夏音乐会而来,能停留三四天,让王刚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感受这座城市的脉动。他特别提及在松北的体验:“像河网纵横,是过去只有在江南水乡能看到的感觉。在我们住的酒店往下一看,太漂亮了。”他热情地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邀请:“来哈尔滨看看吧,真的绝对不虚此行,还有一点很重要,这儿的东西真的堪称物美价廉。”
对于哈尔滨近年因冰雪而“出圈”,在东北长大的王刚表示并不意外,但他更着力推荐这座城市的夏季魅力,“干嘛不在夏天来哈尔滨呢?”他说昨天他特意携家人重游中央大街,从起点漫步至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晚上快9点到那儿,买根马迭尔冰棍、喝一瓶格瓦斯,一下子就勾起40多年前在这里拍戏的情景。”这份怀旧情怀与眼前繁华交融的体验,让他再次确认:“我爱哈尔滨。”他推荐游客来哈尔滨一定要去中央大街、江边和太阳岛。
王刚与哈尔滨的深厚渊源,绕不开经典作品《夜幕下的哈尔滨》。今年,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又重磅推出原创音乐剧版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哈夏音乐会开幕式上演出了片段,王刚说:“尽管第一次听这个音乐,我觉得非常入耳。特别是里面的几个排比句,我觉得全国再没有一个城市的名字能像哈尔滨一样,变成音符以后能更入耳了。”他认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部音乐剧能让年轻一代深深感受历史的壮阔。
作为联合国授予的“音乐之城”,哈尔滨的音乐基因早已融入王刚的认知。“对哈尔滨跟音乐的渊源,这是我们从小就早有耳闻的。”他回忆道,哈尔滨人吹萨克斯的,拉手风琴的,弹钢琴的,还有那种老式的脚踏风琴,“我记得我去过一些哈尔滨人的老宅子,那种刷着黄色漆的老房子,有地板,家家有地窖。一说来客人了,成箱啤酒哗啦哗啦地从地窖走楼梯就搬上来了。尽管那时候供应都很匮乏,但是哈尔滨人极好客,家里都有好吃的,只有家来且儿了才给你端上来。”说着他还笑着哼起一句曾经流传于知青岁月的歌谣,“我们一边刨着地,一边唱着歌。”
从老式风琴的悠扬到音乐剧的现代演绎,从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冰棍到松北的河网风光,这座与王刚记忆深处又惊喜重逢的“音乐之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印证着他那句由衷的感叹:“我爱哈尔滨。”这份跨越四十余载的深情,在哈夏音乐会的音符中,显得格外醇厚。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于秋莹 文/摄/视频拍摄
编辑:李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