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下,儿童阅读启蒙作为重中之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月6日,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内,一场以“让读书给孩子打好精神底色”为主题的公益讲座便聚焦于此,用专业的分享践行着全民阅读的新精神。
这场讲座是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悦读分享会——亲子教育”的首场活动,由哈尔滨学院教师、作家杨藻担任主讲。身兼“高校教育者+童书作家+母亲”三重身份的她,为现场的家长和孩子们带来了满满干货的青少年阅读启蒙经验,互动热烈非凡。此次活动意义深远,不仅为职工家庭提供了专业实用的亲子阅读指导,更开启了职工书屋在服务职工文化生活、助力家庭教育方面的新实践,为“阅读资源优化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讲座伊始,杨藻以自己女儿的成长轨迹引入,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她的女儿3岁时通过多种识字方法和书法练习踏入文字世界,6岁实现自主阅读,14岁凭借出色的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这一鲜活案例让大家直观感受到阅读的力量。杨藻指出,3岁启蒙阅读是构建认知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自主阅读能培养思维习惯,中学时期的批判性阅读则会塑造精神内核。她形象地比喻:“阅读不是应试工具,而是塑造精神世界的基石,就像给房子打地基,虽看不见却决定高度与韧性。”
那么,为何阅读是精神底色的核心?杨藻从三个层面进行了阐释。在认知发展层面,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刺激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增强专注力与逻辑能力。有对比数据显示,过早接触电子设备的儿童,其注意力持续时间比纸质阅读者缩短40%。在人格塑造层面,她以《夏洛的网》《缺失的一角》为例,说明书就像“灯”与“镜”,既能引领并照亮孩子,又能让他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认识世界和自己,培养责任感与同理心,而哲学类童书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在现实需求层面,杨藻强调,深度阅读是AI时代培养想象力、共情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唯一路径,正如她的女儿,因阅读凡尔纳科幻作品激发了科学兴趣,最终走进了少年班。

关于如何通过阅读为孩子打好精神底色,杨藻结合“分级阅读”理论,给出了权威的分级书单,并推荐了读书“黄金关键期”三阶段模型。0~6岁为感官启蒙期,推荐触摸书、洞洞书等,建议每日坚持30分钟“沉浸式共读”;7~12岁为思维拓展期,推荐历史传记、科幻小说、文学经典等,特别强调不要限制孩子的阅读范围,要扩大读书面,还建议每周举办“家庭读书会”,开展角色辩论;13岁+则为精神独立期,推荐整本书阅读、科普作品等,支持孩子建立“个人书单”并积极鼓励写日记。她认为,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应扮演好选书者、对话者、示范者三重角色,要规避功利性书单,用开放式问题激发孩子思考,同时通过自身的阅读示范,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此外,针对阅读中的常见误区,杨藻也提醒大家要警惕三大陷阱:一是阅读功利化,比如让孩子只读《优秀作文选》;二是朋友圈读书打卡的做法,其实意义不大;三是经典与流行阅读失衡的问题,建议采用“1本经典+1本趣味”的组合法来解决。现场,杨藻还分享了自己的小技巧,如用《哈利·波特》角色扮演游戏重构家庭社交场景,鼓励孩子把读书内容讲给父母听,每年生日赠送刻有成长寄语的“里程碑书籍”等。杨藻认为,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不断克服虚荣心、改正自身缺点的过程,阅读亦是如此。

讲座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现场听众热情高涨,纷纷向杨老师提问:“孩子面临小升初,应该读什么?”“家长不爱读书,怎么能让孩子热爱读书?”“孩子只爱看漫画书怎么办?”“参加语文阅读辅导班有必要吗?”杨藻都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对于现场积极互动的孩子,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也送上了小礼物以示鼓励。
此次职工书屋的公益讲座,为众多家庭提供了科学的阅读指南,也探索了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大众的新路径。正如杨藻所言:“当阅读成为家庭的文化基因,孩子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相信,在阅读的点亮下,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将更加光明璀璨。
实习生 赵瑞瑄 哈尔滨日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摄/视频拍摄
编辑 李洪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