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新时代“东莱精神”,全市322个派出所户籍窗口全面实行“一份清单、一个标准、一套流程”,达到“东莱”服务标准;开展“诚心诚意听民声,我为民企办实事”检察开放日活动,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9件、67人,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启动“千名法官进千企”活动,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找准“我为群众办实事”切入点;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风险防范、矛盾化解等“一站式、全流程”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回首2021年,哈尔滨市政法系统坚持把提供优质、高效、公平、正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执法司法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健全完善政策法规、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流程再造、严惩涉企违法犯罪等举措,推动“智慧法治”建设,实现“互联网+政法服务”635项,其中201项达到全国最优,集中整改执法办案、为民服务等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943个,不断提升政法服务质效,努力打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提速,推进“智慧法治”建设
智慧法治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城市治理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结果,更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良方。哈尔滨市各政法单位积极推动政法工作“腾云驾数”,带动服务群众效率不断提速。
2021年,面对严峻的疫情考验,哈市公安机关深入践行“疫情当前、公安当先”理念,举全警之力,先后鏖战巴彦、木兰、平房以及市区多个防疫主战场,尤其在数据排查方面,自主研发了“疫情防控排查系统”,实现了216万条数据“当日查、当日清、零差错”,有力服务保障了全省和全市疫情防控大局。
对照全国、全省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哈尔滨市政法系统不断提高改革创新能力,通过一把手“走流程”等方式,努力破解改作风、优环境的体制机制障碍,各级领导干部以普通群众身份走流程、坐窗口、跟执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简化审批环节、减少审批要件、缩短办事时限。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哈尔滨政法系统打破部门壁垒,重新再造办事流程,梳理、制定“办好一件事”目录清单事项,实现多个跨部门事项共用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窗受理,极大提高了政法服务效率。
推进“网上办”、“不见面”办,实现办事不求人。目前,哈尔滨政法系统有635项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公开,注册登录“互联网+政法政务服务”平台人数已突破350万人次。其中,“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有201个事项达到全国最优,实现办事要件、时限、指南和流程图全部网上公开,126项实现全流程“不见面”办理,79项实现网上预约、预审,15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努力让群众“走更少的路、办更多的事”。
提质,多举措保障“市场主体”
营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就是让法治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哈尔滨市政法单位合力攻坚,通过全面加强涉企案件办理,严惩涉企违法犯罪,依法保障企业主权、知识产权、经营权等合法权益,给市场主体真正的安全感和获得感,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氛围。
“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是对我们企业的挽救,我们一定深刻吸取教训,提高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把企业经营好,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这是哈尔滨某吊装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林某某在南岗区检察院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听证会现场的真情表述。
慎捕慎诉。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涉民营企业信访事项28件,均做到了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实体性办理答复,有效回复率和答复率均实现100%。工作中,通过对涉民企案件坚持慎捕慎诉,把帮助企业“留得住”“活下来”举措落在实处。
以破产盘活资金。持续挖掘破产审判潜能,不断创新破产审判工作机制,有效提升破产审判工作质效,审结涉上市公司亿阳集团、哈轴集团、龙涤公司破产重整以及党政机关“脱钩企业”破产清算等各类破产案件264件,盘活资产140.79亿元,清偿债权总额289.36亿元,帮助1396名职工稳住就业。
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设立小微、民营企业咨询台,全面加强涉企案件打击力度,会同公安部门结清涉民企案件挂案12件,起诉各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424件、821人,助力民营经济迅速强大、有序发展。
开展“千名干警走访千家企业”活动。活动中,干警们认真落实《哈尔滨市法院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健康发展二十二条意见》要求,积极回应企业诉求,促进涉疫纠纷平稳有序化解;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审理“五常大米”“龙粳31”等知识产权案件1212件,与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并发布年度十大典型案例,为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增信,搭建政企交流平台
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所在,更是政法战线的职责所在。哈尔滨市政法机关积极搭建与企业群众多渠道交流沟通平台,采取直接、生动、便捷的方式,收集群众、企业对政法机关为民(企)服务、执法司法、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纠正突出问题、积极助企纾难解困,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法治服务氛围。
一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5215项,走访企业单位4600余次、群众360余万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15349件;超前完成2个市委惠民工程项目,所有台账清单项目全部清零。尤其聚焦交通问题,重点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升级改造全市700处重点路口信号机,完成304处重要路口1158套交通雷达检测设备、16套违法鸣笛系统及15套交通诱导屏安装,实现对哈市部分交通信号的智能化管理,优化381处路口、路段交通信号配时,促使平均行车时间缩短10%以上。
一年来,哈尔滨市法院系统通过“公众开放日”活动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参观座谈、旁听庭审、互动交流……关于法院的审判活动和日常工作,公众只要想了解,就可以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截至目前,两级法院共举办开放日3636次,7万余名群众走进法院;与此同时,千名干警一改“坐堂办案”模式,主动送法上门,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专属服务,协助解决企业存在的涉法涉诉问题。截至目前,共有2115名两级法院干警参与走访重点企业2678家,收集反馈意见建议676个,企业对法院工作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年来,哈尔滨市司法局立足服务全市大项目建设,开展“服务新时代,法律惠万家”“六诊服务惠民企,法治体检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专项法律体检327次,帮助解答咨询和化解纠纷1500余次,解决项目对接、落地及建设中的涉法问题29个。深入开展“申请复议不走回头路”“免费上门公证”“减证便民”等专项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是保障。哈尔滨市政法机关相继出台了《关于成立哈尔滨市民营企业法律服务联盟实施方案》《服务黑龙江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哈新区“八大举措”》《哈尔滨市公证处便民服务管理办法》《“涉外公证+代办认证”一站式服务制》《哈尔滨市政法机关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工作意见》等文件,制定“365天公证服务”“零接触”远程视频公证服务等惠民便民利民工作举措,立足长远,在长效常治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断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长效机制,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执法司法产品和服务保障。(张宇 哈尔滨日报记者 梁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