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东轻熔铸老线1#电炉炉组(9吨半连续钢丝绳式铸造机)的最后一根铸锭吊出,3月31日,东轻董事长张荣旺按下该炉组关停键。这台曾在1956年产出新中国第一块铝铸锭、运行了70余载的“功勋炉组”光荣退出历史舞台,至此东轻熔铸生产线全面迈进数智时代。

铝与火的时代记忆
在1#电炉炉组关停仪式现场,技术人员调出了1#炉组最后一组运行数据曲线。跳动的波形图上,压力参数归零的瞬间,恰与东轻历史展览馆里1956年该设备首次启动时的记录曲线完美对称,数字呼应跨越了70余年的时空。
1956年,当第一簇炉火在一〇一厂(东轻旧称)的龙头单位——101车间1#电炉炉组生产线点燃,中国现代铝加工业便在此播下希望的星火。
“成功了!成功了!”随着操作手兴奋的喊声,整个车间爆发出一阵阵掌声,第一根长5m、直径280mm的铝铸锭诞生了。这标志着我国铝加工事业的起步。自1956年1月3日正式投产至今,这座功勋熔炉已持续燃烧70余载,以“出铝材、出人才、出经验”的“三出使命”,填补了国家重点领域铝合金材料的数百项空白,在共和国工业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条生产线为共和国铸就钢铁羽翼,每一炉铝液都凝结着保家卫国的忠诚,见证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世纪跨越。

数智化时刻的到来
作为“中国铝镁合金加工业的摇篮”,无数“大国重器”级合金在1#电炉炉组试制成功,截至目前规模已累计突破50余种规格、180多种合金,70万吨铸锭产量支撑起我国铝工业的铮铮铁骨。
随着智能传感器替代老师傅的经验判断,算法优化取代人脑计算,这条曾经辉煌的生产线逐渐显露疲态。近五年来,它的能耗较新生产线高出40%。随着新线投入使用,全新的数智化熔铸时代正加速到来。
创新基因的工业探索
从创业到探索,从逐梦到跨越,从人力密集到智能主导,生产方式的革命带动了工业文明深层次的范式转换。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东轻追求卓越、崇尚实干、敬畏专业的工业精神依然延续:这里不仅是金属的熔炼炉,更是匠心的锻造场。全国劳动模范的勋章在此闪耀,五一劳动奖章的光芒在此绽放,数代熔铸人用汗水浇筑出“传帮带”育人体系。“师带徒”的手艺传承,镌刻着着“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报国情怀。
拥抱未来,东轻将把中国工业精神熔铸进数字化时代的基因图谱。在炉火中淬炼的工匠精神、在铸锭里凝固的创新基因,正化作东轻事业薪火相传的火种,照亮中国铝加工行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崭新征程。
王蕾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鸣霄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