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好山好水养好鱼 特色产业添鲜美|哈尔滨冷水渔业“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打开“北鱼南游”大市场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2025-07-07

炎炎夏日,哈尔滨通河县浓河镇四屯林场独有一处清凉,潺潺的山溪中鱼游自在,森林冷水资源造就了这片天然养殖场,年产冷水鱼数万斤,育苗50万尾,成为冰城“冷水鱼军团”的主力部队之一。

“十四五”期间,哈尔滨市冷水渔业蓬勃发展,遵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践行“大食物观”,以鱼养水,以水养鱼,实现环境优美、产品优质、资源共用,“小而美”的生态渔业发展样板,为冷水渔业增添一份别样鲜美。

冰城冷水鱼游向更远方

走进四屯林场冷水鱼养殖场,记者看到,这里的池塘都不大,从上游到下游,十几个池塘一个连一个,每个池塘间有水管相连,山溪水四季流淌,经冬不冻。养殖场负责人李晶将鱼食撒入池塘,水面瞬间群鱼舞动,单尾10余斤重的虹鳟、七彩鲑鱼并不鲜见。

指着远处绵延的小兴安岭余脉,李晶告诉记者,池塘水来自山林间的泉眼,养殖场依山而建,独得地利,好水养好鱼,可惜水量小了点,规模只能这么大。

自2013年,四屯林场冷水鱼养殖场建成,至今已发展为全省唯一的冷水鱼良种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省级细鳞鲑鱼茴鱼良种场,主要繁育品种有细鳞鲑鱼、哲罗鲑鱼、黑龙江茴鱼等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并持有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每年为国家春季放流提供鱼苗20万尾。

在鱼苗繁育车间养殖池内,豆粒大小的七彩鲑鱼苗刚刚满月,拇指大小的哲罗鲑鱼已满周岁。李晶说,一年以上的鱼苗就可以投放到室外池塘,只要水足够深,越冬没有问题。

日前,黑龙江省已建设国家级水产原种场1个、国家种业阵型企业1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3个、水产种质资源场4个。近年来,冰城冷水鱼加入“黑土优品”产品矩阵,并借助连续举办“冷水鱼冬捕节”而名声大噪,成为“北鱼南游”大军中的一支劲旅,闯开广阔市场,游向更远方。

寒地小龙虾成为“金名片”

在冰城冷水渔业军团中,还有一支自带“流量”的奇兵——寒地小龙虾。几年间,作为“外来物种”的小龙虾适应了寒地生长,安家黑土地,从舌尖美味逐步成长为产业“金名片”。

去年,哈尔滨市被授予“中国寒地小龙虾之都”区域特色品牌称号;今年,哈尔滨市农科院自主研发的“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成功入选黑龙江省推介农业主推技术名录。市有关部门统计,夏秋时节,每天端上冰城市民餐桌的小龙虾超过10吨。

走进冰城最大的寒地小龙虾养殖基地——长岭湖养殖基地,连片的数十个池塘都放养了虾苗。基地负责人李鹏随手从池塘里捞起一网,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跃出水面。“下池塘才一个多月,就长这么大了,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了。”

今春,该基地通过“南繁北育”方式,为本地养殖户供给虾苗1500万尾,并随苗附带一整套的养殖技术,保障了苗种成活率,为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哈尔滨市方正县天门乡沿江村,寒地小龙虾与“方正富硒米”相互背书,互为绿色、有机农产品“活标签”,虾稻共作实现“一水双收”,米为虾提质、虾为米增香。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玉介绍,等进入8月,沿江村每天预计捞虾几百斤。不用出村叫卖,乡亲们守在田间地头“数钱”就行。加上冰袋,往省外发货都不成问题。

哈尔滨市呼兰区雪花路上的黑龙江合味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加工寒地小龙虾,池塘、稻田直通车间,特制“虾腰煎饺”让寒地小龙虾成为餐饮企业点名定制的佳肴。

从市场端反馈来看,冰城寒地小龙虾呈供不应求之势,逐渐成为哈尔滨冷水渔业的一枝新秀。截至目前,哈市已建成寒地小龙虾苗种生产基地12个。预计到2026年,全市寒地小龙虾苗种生产基地将达到20个,产能可达1亿尾,初步形成科技研发、苗种生产、种养结合、产销对接、产品加工相互融合的产业格局。

稻田大闸蟹钳来好“钱”景

在哈尔滨市通河县,稻田大闸蟹与“通河生态稻”同样有名,“蟹将军”驻守稻田,串起苗种繁育、育苗驯化、饲料开发等整条产业链,为冰城冷水渔业又增添了一份鲜美。

入夏以后,通河县“虾兵蟹将”让养殖家庭农场的稻田生动起来。数百亩稻田被打造成“蟹将军”营房,四周立起铁皮围挡,平均每亩稻田驻扎1500只蟹,稻田里的田螺、小鱼、虫类是现成的饵料,“蟹将军”守护稻田,并能起到活化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

家庭农场主宋全告诉记者,5年前,通河县引进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的稻田蟹养殖技术,组织“新农人”接受培训,他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此后,他大胆尝试让稻田蟹在池塘里越冬,培育“本地苗”,养殖成活率明显提升,产量和收益提高了一大截儿。每年秋季,稻熟蟹肥,一碗通河米饭配一盘稻田大闸蟹,成为乡村待客的标配。种田收益逐年攀升,乡亲们生产热情越来越高。

冷水鱼是个“大IP”,更有“绿水青山”作背书。近年来,哈尔滨市以好水、好鱼、好牌、好价、好效“五好”为标准,不断丰富冷水渔业产品品类,践行“大食物观”,为冷水渔业增添了更多冰城味道。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