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机人员在田间收集监测信息。
冰城黑土地上,农业生产进入夏管关键阶段,担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的哈尔滨,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良种实现全覆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1130万亩以上,产品认证数量超740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科技赋能助力黑土生“金”
冰城夏日,在木兰县建国乡的一块稻田边,“新农人”袁秋野熟练地操控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无人机带有多光谱遥感监测功能,6个摄像头在田间“巡视”一遍,就能通过叶面监测知道庄稼缺不缺肥、缺多少,有针对性地给庄稼“开小灶”。袁秋野说,凭借一台无人机,一个人可轻松管理千亩稻田,粮食产量、质量逐年提升。
哈尔滨市以科技农业为支撑,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保障“中国饭碗”装入更多冰城优质粮。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162.4万亩,其中,玉米1882.9万亩、大豆348万亩、水稻899.5万亩、杂粮杂豆及薯类32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014万亩。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池改大池”,2025年计划完成20万亩,春季已完成4万亩,农业生产态势持续向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进一步稳固。随着农业生产从粗放走向集约,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介入生产,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绿色农业促成优质优价
在通河县富林镇长兴村的“吉尼斯稻香村”,鸭稻田里生机勃勃,一亩地20多只“鸭将军”驻守,吃虫、除草、活化土壤,让一块田有两份收益。养殖还为有机稻米贴上了“活标签”,极大提升了农业产出附加值。
通河县稻米产业协会秘书长李久明告诉记者,一些外省客商点名就要鸭稻米,每斤米卖到三十多元,同时,稻田鸭每年都被抢购一空。
哈尔滨市以绿色农业为导向,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发挥土地肥沃、土壤洁净,环境质量优良等优势,促进“冰城优品”优质优价,哈尔滨大米品牌价值稳定在千亿元以上,积极发展寒地小龙虾等水产养殖,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冰城大粮仓不断向绿色大粮仓升级。
“五良”融合促进农业高产高效
在巴彦县西集镇兴旺村,万亩鲜食玉米示范区就建在高标准农田上,良田播良种,良机来维护,“企业+合作社+农户”建立起完备的联农带农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高产高效。
村民国立超开着高架喷洒车作业,一趟能完成30余条垄,“水肥一体管理”十分方便。“应用了地膜播种、机械采收等技术,鲜食玉米亩均增产300穗,整个示范区去年增收超过百万元。”国立超说,以前靠传统农业模式种植、零散地块耕作,对这样的成果想都不敢想。
在宾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大荒农服集团众荣农机有限公司生产线在高速运转,一台台智能除草机器人下线,为农业生产持续提供装备制造支撑。
哈尔滨市以质量农业为根本,推进“五良”融合,落实“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品牌建设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哈尔滨市通过加强品牌农业建设,让农民挑上“金扁担”。目前,黑龙江省拥有两个农业公共品牌,一个是农产品的“黑土优品”、一个是林产品的“九珍十八品”。哈尔滨市有71家企业177款产品获批“黑土优品”标志授权,众多“冰城优品”通过省级平台,完成与全国一线城市的产销对接。2024年,哈尔滨市实现定制农业总产值12.15亿元,定制面积21.37万亩。
哈尔滨市还将品牌建设与地理标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特色种养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巴彦生猪、宾西肉牛、尚志食用菌、呼兰鸡蛋、阿城大蒜、双城小米、方正银鲫、天问山黄精、依兰红菇娘、通河大榛子等区域公用品牌优势,快速形成具有哈尔滨特色、优势突出、辨识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哈字号”农业品牌体系,形成以品牌农业为支撑的农产品雁阵。鼓励扶持那些闯得出、立得住、叫得响的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同时,更有效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