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去年入境游客激增111.6%,部分旅行社的国际团订单排至2026年底|“国际滨”引全球游客纷至沓来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2025-07-16

百年老街外国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的哈尔滨美得像童话世界一样。”7月11日,第三次来到哈尔滨的第二届兰花奖“走读中国”参访活动嘉宾、巴基斯坦前总理特别助理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发出由衷赞叹。这座他眼中的“童话世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

这样的国际认可并非个例。一个月前,一座复刻的摩洛哥舍夫沙万小镇让今夏的哈尔滨再次引爆网络,收获超15亿关注热度,更获得了摩洛哥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认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2024年年初,瑞士国家旅游局与哈尔滨文旅局的隔空喊话。从冰雪奇缘到盛夏清凉,全球游客对“尔滨”的向往与奔赴,清晰勾勒出哈尔滨国际化蝶变的新轨迹。这份热情在2024年就已初显威力:全年入境游客达85.7万人次,同比激增111.6%;进入2025年,热度持续飙升,盛夏时节,部分旅行社的“尔滨”国际团订单已排至2026年底。

跨国流量奔涌文化共鸣升温

年初,参与全球青年双语主持主播2025“美丽中国行”的坦桑尼亚留学生王晓乐在中央大街流连忘返:“我在家乡就知道哈尔滨。”手机镜头里,中西交融的建筑令他着迷。今夏,来自东南亚避暑团的阿明漫步在中央大街,感慨道:“在赤道的热浪中,就常听说哈尔滨的凉爽,没想到夏天的风竟如此温柔。”王晓乐与阿明的镜头背后,是超过85.7万人次的哈尔滨入境游客以及一系列国际高端活动的青睐——第69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会120位评委流连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勋菲尔德弦乐大赛选手的琴声在哈尔滨音乐厅里流淌,第二届兰花奖“走读中国”嘉宾在哈工大航天馆领略科技辉煌……

这份文化共鸣正持续转化为旅游市场的强劲动能。首次来到哈尔滨的葡萄牙卡萨斯国际声乐比赛执行总监里卡多·门德斯在体验中国美食后坚定表示,要带家人再来感受“音乐之城”的魅力。哈尔滨桔子假期旅游公司的数据同步飙升:今年6月,东南亚避暑团达60个,较去年同期增长三成。9月份超2000人的避暑订单已经生成,“伊春号”豪华旅游专列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底。

政策红利叠加通道开放,为国际客流注入加速度。2024年底,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哈尔滨落地实施。携程数据显示,当年冬季入境游订单增长210%,冰城魅力加速释放。与此同时,国际航线的复航、开通与加密,显著提升口岸活力。今年上半年,哈机场保障国际旅客29.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

国际舞台高光服务赢得喝彩

今年2月,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盛大举办,点燃亚洲冰雪激情,34个国家和地区、1200余名运动员创下历届参赛规模之最。融合国际范儿与“尔滨”特色的开幕式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为“难忘的视觉盛宴”,向世界展示了哈尔滨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承办国际赛事的能力。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侯赛因·穆萨拉姆感慨:“哈尔滨的人们用热情点燃了亚洲冬季运动的火焰。”

亚冬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对哈尔滨日益完善的国际化服务体系的集中检验与展示。赛场内,阿联酋选手阿卜杜拉·艾尔拉希德盛赞赛事组织很棒,计划回国推广冰雪运动;赛场外,俄罗斯记者在俄语工作人员帮助下快速办好手机卡,直呼服务“哈拉少”。赛场内外细致周到的服务,不仅保障了赛事的圆满成功,更向世界传递了哈尔滨热情好客、服务专业的城市形象。这种“宾至如归”的体验,已融入城市的日常肌理:从公共交通到景区景点,从政务服务到机场口岸,中英双语导向图、双语服务、跨境双语办税渠道、覆盖143国语言的智能翻译机……哈尔滨正是凭借这些无处不在的国际化细节与温暖人心的周到服务,让每一位宾客感受到宾至如归。这不仅擦亮了城市名片、赢得了世界喝彩,更让亚冬会成为亚洲团结与友谊的璀璨舞台,将冰城的温暖形象深植于国际友人心间。

“宠客”深入人心沉淀“留量”效应

“宠客”,在哈尔滨是一种深入城市肌理的服务精神。无论是“五星级”的哥徐峰用热情洋溢的问候和自备的东北特色小礼物拉近与游客的距离,还是专业导游为国际游客提供多语种深度讲解,这份用心都在传递着冰城的温度。徐峰说:“我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让游客更开心、爱上哈尔滨。”

集国内外游客服务、旅游咨询、产品展示、重点景区接驳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大街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去年底启用。这座2100平方米的浅绿色建筑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精准定制行程规划和个性化出游建议,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吸引游客驻足,医务室、母婴室、充电区等设施一应俱全。其重磅推出的多条国际化特色线路,极大丰富了游客的便捷出行选择,显著强化了哈尔滨作为东北亚重要国际旅游枢纽的地位。

从中央大街不同肤色游客对马迭尔冰棍的“VeryGood”称赞,到地铁站的“多语种翻译中心”无障碍沟通,再到出入境大厅不断简化的签证流程,哈尔滨这场由“宠客”驱动的服务革命,正将奔涌的跨国流量扎实地转化为深厚的全球“留量”。

摩洛哥“蓝色小镇”邂逅松花江清风,亚冬健儿的赞誉叠加国际团订单排至2026年底的市场信心,哈尔滨正以文化共鸣为桥、赛事IP为帆、细节服务为锚,将111.6%的流量激增转化为可持续的“国际留量”。恰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哈尔滨不仅“出圈”,更成功“出国”。如今的“尔滨”已然蝶变为“国际滨”,为全球旅游业树立了一个温暖的中国样本。

实习生 赵瑞瑄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刘达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