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萧红侄子张抗:“向死而生”斗争精神应跨越时代

来源:哈尔滨日报 2025-07-18

哈尔滨,一座朴素居所的书架上,《生死场》纸页泛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75岁的张抗指尖轻抚书脊,如同触碰一段滚烫的家族记忆。他是萧红的亲侄子,书页翻动间,那个以笔为枪的姑姑,拥有“向死而生”斗争精神、鲁迅眼里的“抗战文学先声”,从未走远。

“我的笔锋,就是要对准人类的愚昧。”张抗复述萧红在烽火中的宣言。1935年,年仅24岁的萧红以《生死场》用文字为东北大地上的抗战点燃了火种。鲁迅亲笔作序,盛赞其“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这些理念在《生死场》中化为具象的血肉——当金枝的丈夫被日军虐杀、当王婆服毒自尽又被救活,黑土地上的人们终于从“忙着生,忙着死”的麻木中挣脱,拿起土枪猎刀走向反抗。

萧红未曾想到,她留在故乡的胞弟张秀珂,也就是张抗的父亲,会沿着她的精神轨迹走上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张秀珂怀揣萧军写的介绍信,只身奔赴陕北参加八路军。《九一八致弟弟书》以家信方式表达了萧红对参军弟弟的深切思念,并将个人思念升华为“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抗战信念,以及“只有向前,没有回头”的抗战决心。

“萧红一生漂泊,跟着战争的脚步辗转青岛、上海、北京、日本、西安、武汉等地,最终长眠于香港,年仅31岁。”张抗说,在姑姑短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留下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全都体现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和人生的探索。她认为要推翻旧中国、打垮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关键是人的解放。由此,萧红以力透纸背的深度和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了对重铸国民精神的热切期望。

八十年岁月,如呼兰河水奔流不息。当被问及萧红精神的传承,张抗目光沉静:“人的生命价值,正在于穿透愚昧的勇气——这是萧红1936年寄望于弟弟,也是寄望于后世的心声。”张抗说,对命运抗争的坚韧态度及民族自强不息的追求,恰是萧红留给这片土地最深的烙印。

哈尔滨日报记者 梁可心

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