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哈尔滨的“海”

来源:哈尔滨日报 2025-07-22

插图/陈松

哈尔滨有海吗?

我说有。

小时候,住在小山村里的我曾问母亲:“什么是海?”母亲略作思考,说:“海,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水。”

按照母亲的这个说法,若干年后,我在哈尔滨发现了海,而且这“海”还不小,从江北的呼口大桥一路铺展到大顶子山枢纽工程,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片蔚蓝的 “大海”,原来竟是一片苍翠的草原。2007年大顶子山工程开始蓄水,使这片水面逐渐丰满起来。流淌的江水在此处凝滞成一片静谧的巨泽,水面平滑如镜,倒映着两岸的绿树与远处的天空,水天相接,竟真有几分海的气象。更妙的是,这“海”竟随着季节变换着颜色——春日里是青灰色的,夏日里转为碧蓝,秋深时又染上几分赭黄,冬日则结了厚厚的冰,成了真正的“冰海”。

夏天的假日里,滨水大道上人潮如织。在这片海中,有赤膊下水的汉子,劈波斩浪,在水面上畅游;有携家带口的夫妇,支起遮阳伞坐在岸边,享受夏日里凉爽而惬意的时光;更有那穿红着绿的少女,在水边嬉戏,笑声随着江风飘得很远。这情景,与真正海边浴场的喧闹何其相似!所不同的,只是这里的水温略凉,且没有咸涩的海风罢了。我曾见过真正的大海。在大连、在青岛、在三亚,那些真正与太平洋相接的地方。海水蓝得深邃,浪头大得吓人,沙滩细得像面粉。站在海边,人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会生出对自然的敬畏。而哈尔滨的“海”则不同——它温顺得像个邻家孩子,任人戏耍;它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让人安心;它甚至会在冬天变成冰面,供人滑行、嬉戏、堆雪人,采冰后废弃的冰块,晶莹剔透。

哈尔滨人之所以称这片水面为“海”,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海的影子——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那种亲近自然的快乐,那种属于夏天的狂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见过的“海子”。那不过是村里的一个大池塘,但孩子们都叫它“海子”。我们在里面游泳、摸鱼、打水仗,乐此不疲。长大后才知道,真正的海远在天边,而童年的“海子”近在眼前。

暮色渐浓时,浩瀚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像撒了一层碎银。远处有游船缓缓驶过,划开平静的水面,拖出长长的尾痕。岸边的路灯次第亮起,在水面上投下摇曳的光影。这景象,竟比我在某些海边见过的夜色还要迷人。

从松花江网红桥对面的老船厂,一直到大顶子山,这片海被哈尔滨人剪裁成多个节点,像珍珠一样被松花江水穿成一副巨大的项链。

在老船厂社区的江畔,“尔海”创意打卡点已成为网红地标。白色灯塔矗立,江鸥在余晖中翱翔,一旁是高大的江边秋千、“我在尔海等你”的蓝色彩绘阶梯。走进船厂社区,斑驳的红砖墙、船用零件改造的路灯,诉说着往昔辉煌。阳光、沙滩、海浪,还有一位老船长,关于大海的想象,这里都有。现代咖啡馆、浪漫咖啡屋,又为这里增添了文艺气息。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宁静与浪漫并存。吹吹松花江“尔海”的风,成为人们假日里的向往。

呼口大桥,比邻呼兰河口湿地,水面宽阔,岸边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是一个被大自然环抱的天然露营胜地。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画卷中。拍照、留影,更是美不胜收。你可以在这里烧烤、野餐、享受BBQ的乐趣,尽情释放生活的压力。烤土豆、烤玉米、烤鹅蛋,应有尽有,香气四溢,为这里平添了浓浓的烟火气。吃着野餐看风景,是这片大海赐予人们的美好体验。

过了呼兰河口湿地,再往前1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网红打卡地——“西飞渔村”。位于呼兰区蒙古屯和西飞渔村之间的这片“海”,被称为“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一面江水浩淼,一面满眼绿意。虽然从没刻意做过宣传,但这片“海”却自带流量,在哈尔滨市民的朋友圈中积攒了超高的人气。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坐着旅游大巴来到这里,甚至还有外国游客专程来“看海”。这里不仅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还为附近村民圆了归乡致富梦。附近原本靠种地、打工生活的农民,也吃到了“靠海吃海”的红利。水上搞帆船、游艇、摩托艇,岸上出租帐篷,村里的商店、饭庄、民宿客流满满。假日到西飞渔村品鱼,成为都市人的新时尚。

7月的哈尔滨,盛夏来临,正是旅游旺季。人们纷纷来到这片“哈尔滨的海”,避暑度假。我很佩服那些来自民间的创意,南方的小伙伴将喜爱的哈尔滨昵称为“尔滨”,而哈尔滨人又将这片海昵称为“尔海”,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夕阳下,海浪轻柔地拍打着连绵不绝的沙滩,这片宛如世外桃源般的黄金“海岸”,一排排的帐篷伸展向远方,一阵阵欢声笑语飘向天外。

这就是哈尔滨的海,哈尔滨的“尔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的梦,也是哈尔滨人的梦。如今,这个关于大海的梦,正在成为现实。因为,哈尔滨人心中有一片海,更有大海一样包容的胸怀。(廉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