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文脉薪火相传 文旅融合蝶变|萧红文化周:从指尖文字到呼兰IP的淬炼之路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2025-08-07

第三届萧红文化周开幕式。

从文学记忆的唤醒到文旅IP的崛起,从单一文化活动到全域产业生态,呼兰区萧红文化周历经三载耕耘,以“烽火·萧红”为精神内核,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之路。三年来,累计吸引超33万人次参与,形成超6000万的网络关注量,带动核心景区客流量增长超80%,促成34家企业签约、总签约额达60.62亿元。一系列亮眼成绩,让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从文学经典中流淌而出,成为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水源泉”。

守正创新

让文学经典从书页走向生活

“萧红文学作品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精神财富。”呼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磊在第三届萧红文化周开幕式上一席话,道出了三年来文化周的发展内核——始终以文学传承为根基,不断探索经典活化的新路径。

首届文化周以“萧红与时代”为主题,通过作家座谈会、《呼兰河传》读书会等活动,奠定“文学为魂”的基调。第二届创新引入“微戏剧”形式,原创歌曲《梦中的呼兰河》《阳台上的萧红》用艺术语言重塑萧红形象,“凝望百年”手迹展汇集新文化运动名人珍贵手稿,让观众在笔墨间触摸历史温度。第三届更是升级为“萧红和她的朋友们”全国多馆联展,上海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手稿、巴金故居的书信真迹等300余件文物跨越千里,在呼兰构建起“可触摸的文学现场”,吸引域内外众多文学爱好者近距离感受文学力量。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读懂萧红,让本土文化基因融入血脉。”呼兰区政府副区长董晓昕介绍,文化周持续开展校园诵读、课桌舞、非遗剪纸创作萧红群像等互动项目,联合教育部门开发萧红作品校本教材及课程,萧红小学全体师生全程参与其中。第三届推出的AR导览系统,让萧红故居的每一处院落都能“开口讲故事”,游客扫码即可聆听“时空对话”,科技赋能让历史场景生动再现。

破圈融合

构建“文化+”产业生态链

以《呼兰河传》为设计元素的文创蛋糕。

从单一文化活动到“文旅商”全链条融合,萧红文化周的三年是不断打破边界、跨界创新的三年。

在空间维度上,文化周逐步构建起“一核两翼”的体验格局。以萧红故居为核心,向南联动松花江水域,创新推出“寻梦呼兰河”水陆航线。这条航线整合游船、小火车、巴士接驳资源,将《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大泥坑”等文学意象与湿地风光结合,备受游客好评。向东延伸至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打造“自然观光+文化探秘”复合景区。统筹整合沿江优质旅游资源要素,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全新打造的景和营地、擎发露营地与“网红海”花田水乡露营地、牧野营地等10余个营地资源整合,打造沿江露营产业集群,擦亮“‘营’在呼兰”品牌,推动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胜势转化。今年上半年,东南两翼方向共接待游客12.6万人。

文化周期间,夜间经济成为新亮点。自第二届起,萧红故居及配套的“萧红文化创意街区”实现亮化升级,夜游故居、啤酒广场、特色美食街构成“夜呼兰”消费场景。第三届推出的“霓虹聚落潮玩集市”“星空浮屿露营小镇”,通过湿地烟火厨房、流动书吧、漂浮的雕塑公园等项目,让“白天读萧红、夜晚品烟火”成为新体验。浓厚的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和烟火气息,吸引城乡万余群众打卡体验。

“两代书桌 一脉呼兰河”主题沙龙是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在游船上设置流动阅读空间,邀请作家与读者围坐畅谈,让松花江与呼兰河的“水脉”串联起文学的“文脉”。

品牌跃升

从区域活动到城市名片

“呼兰礼物”文创产品发布会推出呼兰区IP形象“呼兰兰”,以可爱的卡通形象拉近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三年间,萧红文化周的品牌影响力实现从“地方活动”到“城市名片”的跨越。

文化周品牌形象持续升级。第三届发布的IP形象“呼兰兰”,以萧红笔下的丁香花为灵感,融入呼兰河波浪元素,成为区域文化符号。“呼兰礼物”文创系列从无到有,现已开发钥匙扣、冰箱贴等20余种产品,《呼兰文化旅游地图》标注28处文旅点位,实现“文化可消费、品牌可传播”。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品牌落地提供支撑。呼兰旅游巴士1号线串联起萧红故居、百年仙人掌、沿江露营地、大堡湾四季农场等12个景点,形成“历史人文+生态休闲”的精品线路。“网红海”帐篷营地、白鹭岛营地等10余个露营地串点成线,打造出东北知名的沿江露营集群,盛夏季节来自域内外的游客纷至踏来,带动全区旅游收入逐年增长。

兴业富民

文化IP撬动区域发展

“文化周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受益、让区域发展。”三年来,萧红文化周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激活消费市场,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依托文化周,呼兰区文旅招商成果丰硕。第二届举办的萧乡亲友回家招商大会,促成摘要酒呼兰河传新品发布及系列合作;第三届文旅洽谈会吸引阳光新能源、中电光谷等企业签约,12个意向项目涵盖生态康养、文创开发等领域。两届文化周累计签约34个项目,总金额达60.62亿元,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百姓腰包鼓了起来。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周边的农户纷纷开起农家乐,“湿地烟火厨房”“烤鹅蛋”“渔市”等经济业态带动200多户村民实现当地就业。“以前守着好风景没钱赚,现在游客多了,土特产成了香饽饽。”当地农户王大姐笑着说。据统计,文化周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年均增长45%,直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2000个。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文化旅游收入1510万元,同比增长9.03%;接待游客28.6万人次,同比增长11.72%。

未来展望

让呼兰河流向更广阔天地

站在三周年节点,呼兰区已擘画更远的发展蓝图。“我们要推动呼兰地标文化‘走出去’,让呼兰河的故事和萧红故事走向世界。”据区委书记曹德友介绍,呼兰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大工程,IP活化工程将深化沉浸式体验,常态化运营“文学船舫”阅读沙龙,拓展“田间读萧红”“湿地文学角”等场景,让文学IP融入日常;品牌出海工程联合胡风、丁玲纪念馆开展全国巡展,推进“呼兰河写作计划”,联动中俄皮划艇邀请赛等国际赛事,扩大文化影响力;产业升级工程则聚焦66公里松花江岸线,打造“文学+生态+康养”产业链,培育从创意设计到终端消费的文创生态圈。

从《呼兰河传》中的“小城故事”到如今的“文旅新篇”,萧红文化周的三年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标文化是区域发展的宝贵财富。正如呼兰河畔的芦苇生生不息,萧红文学所孕育的创新精神与发展动能,必将推动这片土地书写更加精彩的未来。

姜天琦 白铭波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尹明